首页>聚焦 > 正文

妻子举动“逼疯全家”,视频曝光震惊全网:年关将至,这件事切记

2023-01-20 21:05:28来源:张德芬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 坚持“断舍离”后,你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

“生活变得更简单了,我现在是极简主义者”;


(资料图片)

“扔掉了好多东西,环境居住更舒适了”;

“品味提升了,欲望降低,不再看到什么都想买”。

可对于很多人来说,完成“断舍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没有坏”、“好可惜”、“以后也许用得上”,这些自我安慰的话,一直打乱着“断舍离”的决心和计划。

我们扔不掉的,到底是什么?

“不敢扔掉的东西,藏着我对母亲的眷恋”

一位30多岁的女性来访者莉莉,在成长过程中囤积了琳琅满目的物品。

来到咨询室时,她非常苦恼:

“我保留了七岁的铅笔,十二岁的报纸,十八岁的口红,二十五岁的高跟鞋等等,有一些是我的生日礼物,也有不少其他的细碎杂物。

带着这些东西,我一路辗转了好几个地方,从老家小县城到最后定居的深圳。

只是东西越攒越多,搬家越来越难,我老公也因为这个天天跟我吵。”

而当问及她与老公的关系,她却突然淡漠地回答: “我并不在意和他的关系。”

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分析,咨询师发现莉莉7岁时早早失去了母亲。

这个巨大的丧失对她造成了分离创伤和阴影。

潜意识里为了避免再次失去重要的人和关系带来的痛苦,她把与人建立关系的兴趣,转移到了与物品建立关系之上。

同时,积攒和保存这些大大小小的物件,仿佛能让她感受到母亲在陪伴和见证自己的成长,感觉温暖。

咨询师告诉她:“你现在对待物品的态度和情感,可能与你的母亲有关。”

莉莉愣住了。

“人不可控,但物品是可控的,只要不抛弃它们,它们就不会抛弃自己。”

莉莉听了之后,忍不住泪流满面。

因为母亲的去世,造成她对“失去”产生深深的恐惧。

可把这种掌控感转移到物品身上,也导致了来访者和老公的关系也出现了问题。

有时候,我们囤积的不是物品,而是一份内心的需要。

我们恐惧断舍离, 其实是恐惧“清理”的这个过程, 怕看见自己不忍割舍的源头。

莉莉开始对自己充满理解和同情,不再执念“断舍离”,而是在咨询师的指引之下,做了两件事情:

①完成哀悼,修复创伤

她花了一年时间梳理对母亲的感情,发现思念和痛苦被苦苦压抑着,自己也一直回避谈论相关话题。

通过写日记倾诉、与咨询师探讨等方式宣泄完这些情感之后,她终于接受母亲已经离去这个事实,内心逐渐变得平静而有力量。

②重新与人建立深度关系

她鼓起勇气,尝试与老公沟通正在面临的个人议题。

令人欣慰的是,对方给予了足够的共情,不再追究她的“囤积癖”,还表示愿意陪伴和支持。

她头一次感觉到,自己身处亲密关系中,安稳且踏实。

后来,莉莉前往祭拜了一次母亲,回来后只留下几样与之相关的物品,轻轻松松与其他杂物做了“断舍离”。

在这个“断舍离”的过程中,她仿佛清理的不是东西,而是在抚平着内在的创伤,关照着内在那个受伤的小女孩。

原来我一点都不喜欢自己”

“断舍离”本是为了改善环境和心境,有的人无法“断舍离”,可能是潜意识认为,糟糕的环境更适合自己。

朋友小菲,有一段时间总是整理不好自己的房间,好不容易收拾一两次,很快又堆满杂物,搞得乱糟糟。

每次去她家,散落一地的快递、到处乱扔的衣物、随处可见的零食、一不留神就碰到的化妆品,令人有些尴尬。

她总是不好意思地笑笑:“最近人比较懒,不爱收拾,别介意。”

但,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其实是互相映射的。

就像德芬老师说的:“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外境显示出的脏乱, 照见的是我们内在对自我的不接纳和否定。

那段时间,小菲正经历着失业和离婚的双重黑暗。

她最常说问我的一句话就是: “我是真的很差劲,对吧?”

而把自己置于一个糟糕的环境里,恰恰与这种自我否定相呼应。

一个真正爱惜自己、喜欢自己的人,是会让自己所处的空间变得美好一点的。

这个时候的小菲,选择“断舍离”,不仅是清理东西,也是一次重新看见自己的机会。

开启断舍离,她能够看见混乱环境中那个低潮而无力的自己。

后来,小菲不再纠结能否收拾好房子的问题,而是承认了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愤怒,也接纳了那个破碎的自己。

她不再自我攻击和贬低,而是选择呆在黑暗里,好好地陪伴自己度过艰难时光。

当自我关怀慢慢开启,那么我们就有了更多精力去好好生活。

小菲开始每周定时清理房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规划自己房间的布局、处理无用之物。

在断舍离的过程中,她不禁感慨:

“我看见自己把前夫的东西都藏在了箱底,看见了我曾经让自己住在一个空气不流通、乱七八糟的空间里,原来,我这么不爱自己。”

如今,她终于轻松无比:“我也和过去的自己‘断舍离’了。”

原来我缺乏的是安全感”

也有一些人,对物品无法舍弃,是因为他们需要通过“满满当当”来增强内心的安全感。

中国香港的一位女士Raimie,与丈夫和儿子一同生活在45㎡的空间里。

在外人看来,夫妻两人工作光鲜,儿子乖巧可爱,是幸福的一家人。

但走进她家,堆满杂物的过道、逼仄拥堵的客厅、混乱阴暗的房间,无序和杂乱的氛围又很难让人感受到所谓的“幸福”。

Raimie是个购物狂,不仅爱买奢侈品和手办玩偶,还喜欢给儿子买玩具和书籍,不管有用没用,只要有促销或打折,都拼命往家里塞。

45㎡的家成了她的“私人仓库”。

丈夫的空间是“0”,连玩电脑都只能站着。

看着堆满的房间,Raimie也不知道怎么办,既戒不掉买买买,又做不到断舍离。

直到下决心请来收纳师,Raimie才发现, 她心理上无法舍弃任何一件物品。

每一件物品都投注着感情与回忆,而每一件物品似乎在某个时刻可能是会被需要的。

一方面是对过去的执着,一方面是对未来的担忧,而这两者其实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这让她无法活在当下。

在繁忙的香港,无论是居住压力,还是育儿和工作压力,都让Raimie感觉紧绷和焦虑,缺乏安全感。

对她而言,“满满当当”既是一种陪伴,驱散孤独和压抑,又是一种支持,应对未来的各种不确定。

只有被物品包围着,她才感觉内心安宁。

直到她的儿子对她说:“我肯定不需要这么多玩具。”

Raimie突然觉得,是时候做些调整了。

只有活在当下,才有可能充分关注身心状态,想办法舒缓现实压力,增强内心的安全感和控制感。

而一味地买买买、囤囤囤,只能让回忆和焦虑充满生活。

终于,在收纳师的帮助之下,Raimie全家来了一次彻底的大扫除。

以当下为出发点,只留下当前所需或者有重要纪念意义的物品,其他一律做二手商品处理,或者直接舍弃。

“断舍离”的过程很艰难,但看着在敞亮的房间里自由奔跑的儿子,Raimie无比感慨:

“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安宁。”

正确的“断舍离”,在看见中得到治愈

在开头提到的那个知乎热议问题里,有个高赞答案十分打动人:

“我在‘断舍离’中,发现了一个想要拥有一切,却又患得患失、焦虑失去的自己。”

为什么会患得患失、焦虑失去呢?

正如曾奇峰老师所说:

“无法‘断舍离’的东西就像是自我的一部分,因为我们投射了一部分的自我在里面,所以丢弃时就像丢弃了自我。”

扔不掉的不止是东西,还有一个阶段的自己 。

所以,“断舍离”其实是一次发现自己、照见自己的绝好机会。

当“断舍离”无法顺利进行时,很可能是自己遇到了某些问题。

而在看见和抱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建立深刻的自我联结,去看见自己——

“为什么扔不掉?”

“不忍割舍的源头在哪里?”

“囤积的到底是什么?”

真正的“断舍离”,其实是富有治愈性的。

如果目前,你觉得“断舍离”很困难,请不要勉强自己,不如先停下来,问问自己:

春节前的大清扫又要来了,亲爱的,准备好开启这次“照见之旅”了吗?

*本文由作者与张德芬空间主笔团共同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 | 鱼甜

编辑 | 六记

标签: 建立关系 一段时间 到底是什么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精彩新闻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