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聚焦 > 正文

股市向下、期市向上冰水两重天 商品投资站上风口

2021-03-01 16:40:09来源:经济观察网

正在投资市场演绎的冰水两重天背后,是否暗示商品优于股票?或许,所谓大宗商品“超级周期”已开启亦有待商榷……“今年开始理财了,然而买什么亏什么:比特币亏了,基金亏了,股票也亏了。就这么默默地蒸发了自己屈指可数的资产。”“90后”小范这样描述自己初入投资市场的经历。“85后”刘小波则有截然不同的投资体验。2月25日,他在朋友圈晒出自己参加某期货实盘大赛交易的账户,自2020年12月22日至2021年2月25日,其账户累计收益率高达95.69%。

辛丑牛年开局以来,大宗商品暴涨和股票风向突变,是投资市场的新状态。股票市场咋暖还寒,节后随着一线抱团股的全线走低,拖累两市股指短线快速回落,基金也迅速回吐前期收益。与股市整体下跌画风迥异,大宗商品市场掀起火爆行情。

据经济观察报记者统计,今年以来,文华商品指数已上涨10%,其中有色能化板块涨势迅猛。仅2月份以来,沪铜、国际铜、原油、20号胶、PTA、橡胶期货主力合约累计涨幅一度超过20%,铝、锡、纯碱、PVC等期货主力合约累计涨幅超过15%。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走势同样凌厉。LME铜价最高触及9617美元/吨,创近10年来新高,铅、锌、锡等工业类金属价格也持续上涨。国际油价13个月以来首次站上60美元/桶……

大宗商品多头狂欢之时,各大机构纷纷高呼大宗商品市场牛市已来,全球一片看涨之声,国内CTA(商品交易顾问)策略布局亦明显升温,更有多家私募表态:今年大宗商品的机会优于股票。大宗商品站上风口,机构资产配置似乎正在加码?

商品牛来了

春节后,大宗商品市场迎来了上涨周期,以铜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和以原油为源头的能源、化工、塑料等多板块轮番上涨。

2月22日,以铜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市场全面走强。当日,沪铜、国际铜、乙二醇、PVC、纯碱5个期货品种涨停。2月25日,普涨行情再次上演,20号胶、PTA开盘涨停,橡胶、乙二醇、沥青等涨超4%。

据经济观察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近一周内,至少有沪铜、国际铜、沪铝、乙二醇、PVC、纯碱、短纤、沪胶、20号胶、玻璃、PTA、红枣12个期货品种出现涨停行情,更有沪镍、沪锡、纯碱、乙二醇、短纤、苯乙烯、豆二期货等主力合约价格创上市以来新高。

投资者刘小波向记者坦言,因捕捉到了此轮沪铜等有色金属的持续上涨行情,其账户收益几近翻番。全球疫情影响逐渐减弱,经济快速复苏预期增强,是刘小波坚定看涨商品的理由。“全球疫情影响逐渐减弱,为经济快速复苏扫清了障碍。而拜登政府1.9万亿的经济刺激措施落地在即,美联储货币政策大概率继续宽松,市场通胀预期下,市场迎来商品周期。”

对于商品期货普涨,宏锡基金总经理刘锡斌对经济观察报表示,近期大宗商品价格走高主要受三方面因素推动,一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继续实施规模空前支持内需的政策,市场对中国基建投资和美国大规模财政纾困政策产生憧憬;二是疫苗接种逐步铺开,改善市场对全球经济前景预期;三是近几个月美元指数持续弱势,带动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走高。部分大宗商品受资本炒作,主要是全球流动性过剩,在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仍处于严重衰退的背景下,资金在金融市场上寻求利润。“前期商品的上涨更多的是受疫情影响超跌后的强势反弹,这其中更多反应的是中国需求因素的提振,而当下商品的上涨更多体现了全球经济恢复的预期。”南华期货商品分析师边舒扬对经济观察报分析称,随着全球疫情的逐步好转,无论是基建、新能源、光伏、碳中和等行业的需求预期还是各类领域消费的恢复,都刺激了多头的神经。

商品优于股票?

近期,期市与股市冰火两重天,股市持续下跌表现逊色不少,也引发了金融市场关于投资股市还是大宗商品的争论。

去年,商品市场的火爆不仅提升了期货策略的业绩,还吸引了多家百亿级私募的关注。据了解,凯丰投资、敦和资产等多家百亿级私募在年度策略中提及,今年大宗商品的投资机会优于债券和股票。

多家机构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目前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已处于较高水平,但需求向好叠加货币充裕,使得商品属性较强的品种价格仍具备上涨空间。

边舒扬认为,大宗商品的牛市可能还会延续,在牛市行情中实际上经常会出现短期的急跌,但整体趋势并不会因此而改变。他进一步表示,后期大宗商品的走势可能会呈现板块轮动的迹象,春节前黑色率先启动,节后有色化工纷纷跟随,价值低估的农产品最近也开始起势,直到最终贵金属上涨完成一轮大的上涨周期为止,尤其是同样具有工业属性的白银。“当下还处于有色和化工的上涨阶段,有色的大周期表现更为明显,诸如铜、铝等有色品种当前正处于明显的上升主升浪中。”

中大期货副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景川对经济观察报分析指出,由于应对疫情以及债务所释放的流动性仍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呈现超额状态,其溢出效应将伴随着消费的回升而继续推动商品价格的上涨,全球低利率环境也在资金成本方面促进了消费以及金融投资。而去年多数国家的政府财政赤字升高也促使今年在投资、消费以及货币流动性方面都将得到加强,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商品市场仍将围绕着这些主驱动因素的变化而波动。

最近几周,股票向下,商品向上的趋势尤为明显。对此,景川进一步分析表示,年初以来的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主驱动因素在外部,也就是说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央行释放出超额流动性的同时推出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推进了商品价格的回升,因此较为明显的是全球定价的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而中国自主定价的商品则被动跟涨,幅度明显弱于前者。“因此,我们认同今年商品投资优于股票,尤其是下半年这种特征将更为显著。”

边舒扬也认为,一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货币的超发因素就会快速的反应到市场当中,从股市蔓延到商品,而商品的通胀表现可能会快速的在几个月内就会完成。因此今年商品的投资机会高于股票。

正淄资产董事、合伙人刘月茹也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已有市场人士对今年的股票市场较为悲观,对于部分有价值的股票,市场已经充分估值。由于后疫情时代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会加大大宗商品原本的波动率及空间,大宗商品的投资也越来越被关注,但同时盈利的难度也在加大。

CTA策略成布局重点

据记者了解,多数机构在产品线中加入了CTA趋势策略,业内不少量化机构甚至表示,CTA产品将是2021年布局的重点。

经济观察报记者从私募排排网获悉,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月24日,年内共计发行305只管理期货基金,其中1月有231只,较去年1月的50只相比,增幅362%。数据显示,2020年四季度开始,私募备案管理期货策略的热情明显高涨,2020年12月发行了234只,11月发行了175只,10月发行了113只,9月177只。

数据显示,截止2月24日,今年来有业绩记录的947只管理期货策略基金年内整体收益为3.36%,实现正收益的基金有679只,占比为71.70%,其中更有126只基金年内收益超过10%,最高收益达96.53%。

事实上,期货资管与私募的备案从2018年末就开始出现回升的态势,而去年四季度出现了加速,伴随着商品的牛市持续,CTA策略备受青睐。

刘锡斌向记者介绍,近期宏锡基金旗下在运行的40多只产品均享受到本轮上涨所带来的红利,并持续创历史新高。到今年2月份为止,宏锡基金自成立以来,旗下产品加权平均后累计收益235.07%,大幅跑赢同期沪深300指数,近一年收益43%,年化收益23%。

刘锡斌表示,CTA策略与股票、债券、房产等传统策略和资产呈低相关性,决定了它在资产配置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及作用,科学合理的做好资产配置,才能在不确定性中获取相对确定的收益。其认为,2021年在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叠加的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大概率仍将维持大幅波动,其对应的波动率有望持续维持在相对高位。CTA趋势策略在高波动率下往往会有相对较好的收益表现。

“今年的CTA产品仍然会有较大的机会。”刘月茹则向记者表示,由于今年外部环境较为复杂,对进口依存度较高的商品有很大的干扰,公司今年会更多关注国内定价能力强,能够主导市场走向的商品。

超级周期已开启?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大宗商品持续上涨,市场上有关大宗商品进入“超级周期”的声音开始升温。摩根大通(JP-MorganChase&Co。)量化分析师MarkoKolanovic在其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全球将迎来第五个“超级周期”,新的“超级周期”将受到疫情后经济复苏、通货膨胀、宽松货币和财政政策、美元贬值以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等因素的推动。

大宗商品“超级周期”已开启?分析人士认为,此轮涨价何时结束,取决于流动性周期的转向。“新周期是已然在运行中了,但所谓的超级周期值得商榷。”景川认为,通常所谓的超级周期是指趋势周期长于历史上正常的周期时间,但本轮牛市周期显然是受制于债务高企下的超额流动性的时间。“所谓的超级周期其理论支撑是超级流动性周期,显然,流动性周期处于不确定当中,那么,牛市周期也同样处于不确定当中。”

景川认为,未来大宗商品市场行情将主要由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和主要央行政策两方面决定,预计在上半场,随着消费的回升以及流动性仍呈现超额状态,大宗商品市场仍将延续涨势;而到了下半场,随着经济增长的进一步巩固,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呼声将逐渐升高,此时继续强劲的经济数据反而将加强这种预期,商品市场或将迎来行情拐点。

中泰宏观首席分析师陈兴近日亦撰文表示,此轮商品价格上涨离不开货币环境支持。他认为商品属性较强的品种价格仍具备上涨空间,而这轮涨价的真正结束可能需要等待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转向。同时,这轮涨价的品种更多地和海外需求恢复有关,国内货币政策调整对其上涨抑制作用有限。

方正中期研究院也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全球主要大宗商品指数涨至近八年来的最高水平,在宏观环境转好进而带动供需面利好因素持续影响下,后市仍有较大的上涨空间。该研究院认为,上半年依然是商品牛市,今年商品上涨空间依然较大,逢低做多是主流;年末随着宏观利好兑现等因素的消退,大宗商品价格亦会面临回调调整的风险。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