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一种文化现象 网络文学对文学等级的消解与重构
2021-01-25 16:30:24来源:文艺报
时至今日,即便是对网络文学持批评态度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网络文学不只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它不仅在丰富而且也在重构当代文学版图。
目前有不少学者,甚至部分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对网络文学的定位都是“网络时代的通俗文学”。这种定位的依据是当前网络文学以类型小说为主流这一现实,在“被压抑的通俗文学”的脉络中,网络文学显示了其重大历史意义。但这种定位,仍是在传统的雅俗二元对立框架下展开的,背后是鲜明的文学等级观念,实际上是将一种新的文学形态置于旧的评价体系里衡量。在这个过程中,网络文学的丰富性会被大大削减。
定位坐标可以在实践中调整,更重要的还是对网络文学历史的总体把握。当下网络文学研究者主要聚焦于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的长篇连载类型小说,忽略了网络文学初期的榕树下、天涯论坛等平台的创作,或者仅将它们当作一种“过渡探索”。这种建构,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雅俗二元框架,但仍然是以进化论思维来建构网络文学历史,认为当前就是网络文学的高级、成熟阶段。
网络文学研究要取得更大突破,就需要放宽视野,打破这些简单的对立框架和等级思维。从时间范围来说,要对这30年的网络文学实践进行整体考察,而非只聚焦于近15年的网络类型小说写作。从研究对象来说,不应简单地以长篇类型小说为中心,还应拓展到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等文类,甚至更进一步的,也不应该只以作品为中心,而应该注重对网络文学生产机制和实践过程的考察。
一些学者尝试突破传统文学观念的束缚,从媒介变革的角度来考察网络文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对麦克卢汉理论的运用,这开启了观察网络文学的宏大视野,也使得“网络文学”中的“网络性”特质得到了一些认识。不过,麦克卢汉的理论也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媒介决定论,他提出的许多议题,是可以与其他理论形成参照、对话的。例如,他最著名的观点是“媒介是人的延伸”,“人的感觉——一切媒介均是其延伸——同样是我们身体能量上‘固持的电荷’。人的感觉也形成了每个人的知觉和经验。”(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2000年)媒介变革会影响人的感知比率。这些观点要具体到网络文学实践中,还需更多的现实接口,否则就会变得空泛。实际上,媒介变革与感觉变化的问题,在法国理论家雅克·朗西埃的“感性分配”概念里有更具体的阐发。如果在文艺理论谱系里,再往上追溯,有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马克思的“感性解放”等理论。如果能够将这些理论视角落实到生产机制、文学观念、受众等问题上,可以揭示出中国网络文学实践的独特内涵。
互联网改变了中心化的分配传播方式,让每个节点都有平等享受信息的权利。它打破了审美等级的划分,取消了审美实践中的层级阻隔,实现了对感觉的重新分配,让以前不可见的“草根”的审美需求得以呈现。具体到文学而言,互联网打破了关于文学的各种限制,让发表、阅读和交流的门槛大大降低。每个人都有机会去践行自己的文学主张,也有平等的权利享受文学艺术。
中文网络文学发端于北美华人留学生群体,这些创作风格偏向文学期刊的作品,网络传播虽然打破了地域分隔,但早期的作品主要还是在留学生群体中流传。中国大陆地区的互联网在1995年开始社会化,水木清华、金庸客栈、天涯论坛等网络论坛相继建立,文学爱好者聚集于BBS,形成了小的文学团体。后来,李寻欢、宁财神、安妮宝贝等“文学青年”进入榕树下网站,在那里实践着“生活·感受·随想”的网络文学。类型小说的爱好者聚集在西陆论坛,后来从中分离出了龙的天空、幻剑书盟、起点中文网等类型小说网站,带来了后来网络类型小说的繁荣。
在许多研究者眼中,榕树下和起点中文网上发表的是两种风格完全不同的网络文学,但在打破文学等级的意义上,它们的革命性是相通的:榕树下创始人朱威廉主张“让普通人也拿起笔来”,普通人所写的小说、散文、诗歌等文类,可以自由发表,随意讨论,这是创作与交流环节的解放。起点中文网创始人吴文辉等人所说的“网络文学恢复了大众的阅读梦和写作梦”,强调网络降低了类型小说的生产、传播和阅读的成本,促进了小说创作的规模化,满足了大众的类型故事消费欲望。
从消解文学等级的角度来看,网络文学的意义就不在于创造多少传统文学标准下的“经典作品”,而在于有多少普通人参与了这场文学实践。即便以当前居于主流的网络类型小说来看,小说类型的更新与发展,就是集体协作的产物。储卉娟认为,网络文学生产发展的标志是类型的进化。“正是因为超越具体作者和文本的‘类型’构成了写作和阅读的核心,网络文学才表现出了相当强烈的‘外链性’与‘流动性’,任何一个类型都包含无数的要素,要素的不同组合则可以容纳不同的变化,正像一个超文本包含无数个节点,节点之间的链接蕴含着无穷的可能性。”(储卉娟:《说书人与梦工厂:技术、法律与网络文学生产》,2019年)类型的不断拆解、分割、重组,形成了网络小说的繁盛景象。网络文学的这种创作形态的变动,打破了此前文学生成规则的限制,解放了大众的文学生产和消费能力,它带来了文学平等与民主。
网络媒介革命使得更多的人参与文学实践之中,旧的文学等级在逐渐消解,但这种消解过程,并不是平静地消散于无形,而是伴随着市场化导向的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建立过程。网络文学生产机制促进了类型小说的繁荣,但也迅速在消费文化的引导下形成了巨大的欲望漩涡。这个漩涡,虽不是洪水猛兽般可怖,但也在冲击着底线,有让一些坚固的东西陷入失序、失散的风险。例如,一些作品模糊是非观念,在价值观方面陷入了混乱,也有历史虚无的风险,对读者产生了消极影响。
当自由生长变成了野蛮生长,当平等共享变成了扁平杂乱,价值规范的引导、等级秩序的重建就成为一种自觉诉求。事实上,在旧的文学等级被消解的同时,新的文学等级秩序重构的工作就已经开始了。网络文学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了基本判断,在龙的天空等网络平台交流,建立了“粮草榜”的等级体系。Weid、安迪斯晨风、赤戟等资深的网络文学评论者,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持续的点评、甄别,评出了类型代表作和“经典作品”。这意味着,即便是在等级消解之后,对文学精品、对价值秩序的渴望,仍是一种自觉诉求,人们渴望经典作品的导引。这些从普通读者的需求中诞生的等级标准,或多或少仍有传统文学的印记,但它与过去专家学者的知识谱系下的经典化工作,已有很大不同。这种文学等级的重构工作仍在自发地进行着。
网络文学对文学等级的消解与重构,并非一种循环的宿命,而是文学在媒介变革之际的一种自我更新方式:不断探索新的出路,注入新的特质,形成新的平衡。这个过程中,网络文学的各种参与力量都有许多工作要做:网络文学的主管部门需要深入了解读者的需求,在尊重这些需求的基础上,引领网络文学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网站平台在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时,在培育、规范作者的过程中,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守住底线,做好价值引导工作。网络作者应该注重文学的思想性,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建构富有正能量的文学世界,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此多方协力,新的文学秩序才会建立起来,网络文学才会有健康长远的发展。